智通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皇后起居注 > 皇后起居注 第191节

皇后起居注 第191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随着玉米的热潮悄然兴起, 送往琼州府的珍贵种子也已经随着锦衣卫五百里加急飞驰往南。听闻京中皇亲国戚与官宦勋贵世家四处打听何处能寻着这种稀罕物, 宫中的皇后娘娘弯起唇角, 不动声色地又开了几家粮铺。皇庄的出息不错,有足够多的粮食支撑这些铺子,更何况过几个月还会收获高产而又稀罕的玉米,她一点也不担心盈利问题。

当然, 最重要的是,她始终认为, “粮食”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基本物资就该掌握在国家手中。既然眼下国朝不可能如后世那般将私有土地公有化, 她身为皇后也不可能干预税赋之法, 那她便只能按照如今的规则来行事——让皇室成为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稳定税赋, 对内推行改革。

简而言之,她想成为垄断者。不仅为了充实内库,更希望稳定粮价。经过这几年的赈灾筹粮, 她早便厌烦了各地大小粮商在灾荒时期囤积居奇的行径。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人命与国家社稷的稳定。但皇庄不同,追求的并不是暴利,而是积少成多的利益与关键时刻□□的力量。

鉴于自己并不了解国朝的税赋情况以及相关律法,张清皎特地趁着休沐时将张鹤龄唤进宫。在户部贵州清吏司做了将近一年小吏,张鹤龄对这些事极为了解, 讲说起来头头是道:“姐姐所虑,果然深远。不过,国朝田赋积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贸然扩充皇庄或许很难得到朝廷的支持。”

张清皎挑起眉来:“我想要知道的并不是他们是否会支持,而是此事是否符合大明律。”

于是,还没有多少人听说过甚至是见过玉米,它的大名便已经在皇亲国戚、官宦勋贵世家中渐渐传开了。没有人认为它是粗鄙的粮食,反倒因着皇家的缘故,觉得这种粮食许是非常珍贵。不然,怎么没有任何一个富贵人家能买到这种“玉米”呢?

作者有话要说:  查了好多资料,发现改良粮种之前,亩产真是低的可怕……

袁隆平先生改良杂交水稻前,稻子的亩产量平均三百五十斤,现在平均至少千斤了。

麦子也差不多,以前两三百斤甚至是一百来斤,现在都上千了。

玉米更不用说,没有一千都不好意思说话,两千三千都有可能。

张鹤龄不由得苦笑:“确实符合大明律,但……却是律法漏洞所致。姐姐扩充皇庄之举,早已并非首例。上至皇庄、皇亲国戚、勋贵官宦世家,下至举人秀才;从贵州这等偏远之地,到江浙那等鱼米之乡——处处都有钻律法空子之人。”

张清皎眨了眨眼,忽然意识到这似乎是历史书上提到的某种积弊,那就是“土地兼并”。可她从前对历史并不那么感兴趣,历史学得极为普通,对于土地兼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教科书上提到的魏晋豪强。那些世家修筑坞堡,拥兵自重,建造国中之国,致使平民沦为农奴,朝廷名存实亡。印象中,似乎每一个朝代走到最后,都免不了土地兼并,而后利益集团彼此倾扎,失去土地的农民揭竿而起……

想到此,她微微蹙眉,对肖尚宫道:“万岁爷呢?将万岁爷请来。”

此时此刻,朱祐樘正难得有空闲陪着孩子们顽耍。玉米收获后,朱厚照与朱秀荣都有些恋恋不舍,于是他索性让他们种起了冬小麦。王献对于种冬小麦的经验自然比种玉米更丰富,便整理出了清晰的步骤供皇室一家参考。两个孩子年纪小,看不懂那些文字,只听爹爹的解释,认认真真地侍弄着他们的田地。至于朱厚炜,能坚持走到宫后苑便已是很了不起了,眼下只能趴在爹爹怀里睡觉。

至于红薯和土豆,至少七八千斤,好的上万斤……o(╯□╰)o

————————————————————————————————

农业发展真的太重要了,玉米、红薯和土豆的传播,养活了全世界不知道多少人啊

很多人都说,如果明朝能尽快推广这些粮食作物,说不定不会那么快灭亡,而康乾盛世之所以出现,也是依赖于这些粮食作物推广养活了大量的人口。

第435章 税赋之制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