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望子成龙 > 第二十一章 诏书风波请清君侧

第二十一章 诏书风波请清君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两人的忙得热火朝天,而张铭也是有点头痛。

看着手中的圣旨,这是经过天眼千辛万苦才在长安拿回来的圣旨原本,而不是昭告天下各地那种副本。

在这份诏书上,张铭现了一个问题。诏书虽然有传国玉玺(打败袁绍后,在袁府缴获并派专人送去长安。),但在玉玺后面,没有出现太后印玺。

如今杨欣垂帘听政,在刘熙还没有长成之前,任何诏书必须有太后印玺才能具备法律效益,可如今这封诏书居然没有加盖,那么这封诏书就有待商讨了。

是杨欣打算做事留一线,给自己一个缓和的余地呢?还是这封诏书实际上真的不是出于她的手,只是由那些权臣自己颁布的?

张铭那常年营造的忠臣脸面,被一纸诏书彻底撕毁,转眼间就成为了大汉最大的奸臣,人人皆可讨伐之。

刘备孙策得知了这封诏书,心情当然高兴。对于张铭这个大奸臣的真面目终于被朝廷给揭穿,两人处于一种幸灾乐祸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甚至在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要不要在这场风波之中获得一些实际上的利益。

只是在窃喜之时,麾下的头号谋主庞统和诸葛亮却对他们进言:“连张铭这种庞然大物,朝廷都敢正面与之较量。无论他们胜负如何,已经夺得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对方,会放过只占了天下三分之一的我们吗?”

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两人不由得冒出了冷汗。

的确,无论是张铭也好,朝廷也好,有着可以收回权利的机会,难道还会让两个不听命令,有着谋朝篡位野心的诸侯存活于世?

最让他头痛的是,因为长安的戒备依然那么森严,所以想进一步刺探这封诏书的出处非常艰难。而张铭也不过刚刚打下河北三州,此时此刻还不是和朝廷翻脸的时候。

三州的经济经过常年的掠夺,除了一些地方土特产,以及一些基础资源开采出口业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行业。而其他的行业,也被各大世家垄断,而且偷税漏税情况严重,走私的情况更是屡禁不止。

就为了整治这些经济战的遗留物,都不知道需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这些胃口已经养的很叼了的河北世家,收拾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而这一切,还是建立在三州经济还没有彻底崩坏的情况下。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张铭没有进一步下命令攻打襄阳,甚至进一步攻打江陵。所谓朝廷大军坐镇所以不敢?难道他们就不能是假冒的?!只要打下了而且问问坐住了荆北,就算朝廷心有不甘却能奈何自己吗?

之所以不打,就是因为荆州的经济已经彻底糜烂,治理已经变得困难重重。所以张铭干脆让朝廷和孙刘好好经营一下,能恢复的就恢复,不能回复自己打下来之后,借口某某世家通敌,一口气强硬地将经济恢复过来。

君不见汉室宗亲的刘表、刘璋朝廷都可以灭了他们的势力,更别说刘备这种要不是刘协承认,甚至连族谱都上不了的宗室了。至于孙策就更别说,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臣,难听点连灵帝承认的义弟张铭都不如。

就这两个没什么后台,没什么实力的小诸侯,说真的无论的张铭还是朝廷还真没放在眼里。

之所以一直没有动他们,一个是刘备之前有刘表帮忙扛着,要收拾他得先收拾刘表;而孙策,则有长江天险挡着,兼之张铭之前还要和袁绍作战,且打算将孙策作为磨刀石磨练几个儿子,否则两人实际上甚至挨不到朝廷于张铭的最终决战。

双方开始进入了战备状态,至少在他们看来,只要事先准备,无论之后会生什么,自己至少也有一定的筹码。无论这个筹码的作用是用来抵抗,还是用来讨价还价。

而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双方又招募到了不少的人才,总算是充实了一下那空虚的人才库。只是士卒倒是没有增加多少,只因为两地人口基数本来就低,除非是强拉壮丁,否则基本上很难获得更多的兵源。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