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世纪帝国 > 第一百一十二章 血肉磨坊(上)

第一百一十二章 血肉磨坊(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日俄联合舰队抓紧一切机会运输兵员,弹药,各种物资,补充损耗并为下一步的大战做准备。德日合资的日本大阪炮兵工厂,英日合资的海军室兰制钢所,日俄德合资的东京炮兵工厂生产的各式火炮,成箱的炮弹,日本的小石川枪械所,英日合资的名古屋兵工厂生产的各式枪械,子弹,手榴弹,掷弹筒,纷纷装上运输船,运往辽东前线。

不过,这支阵容庞大的舰队也遇上了麻烦。

在战前,由于联合舰队先任参谋秋山真之提出了华军潜艇的威胁,海军省舰政本部造船中技士平贺让提出的驱潜特务艇方案得到了巨额拨款,迅速改造了一批八十到一百吨的快艇,安装四十七毫米哈奇开斯机关炮和探照灯,为舰队和港口提供反潜巡逻,被成为“一型驱潜特务艇”。

这种快艇,不但可以搜索潜艇,还可以执行反布雷巡逻,受到了联合舰队的欢迎。

但百密难免一疏。

中日两军,在这些日子里,在辽东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北线的岫岩,华军的海军陆战队,以及顶着华军北方方面军四个师番号的部队对当面日军展开进攻,日军逐渐转入防御作战。

在步云山,日军第五,第十两个师团与当面的华军部队互有攻守。

在辽东,没来得及撤离的一些中国民众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却也并没有遭到太惨烈的屠杀。提倡“日满提携”的日本,为了显示所谓“大东亚圣战”的王道乐土,也为了收拢中国的民心,为政治瓦解和分化打基础,随军都带了英法德的观察员,军纪严明,居然很有些秋毫不犯的意思。

不过,在广大乡间,视线不及的地方,一群拖着大辫子穿着马褂的旗人们就没那么客气了。在占领区,前清的贝子贝勒们开始了瓜分大戏,不少旗人爷们开始就地组织一些有意或无意留下来的旗人编组为“大清护国军”,就地建立政权。大清的三角龙旗上头又加了俄国的双头鹰和日本的旭日章,很是有些不伦不类。

由于华军的快速袭击队之前留下的教训,日军采取了集中运输统一护航的编队体制。但即使如此,在港口外,在航道中,日军的护航编队陆续遭遇了几次触雷事件,损失了几艘驱逐舰和运输船。实际损失是一方面,但更大的打击还是心理上的。

由于神经紧张,日军编队不得不投入更大的精力扫雷和搜索,士气也有所下降。

这一切当然是华军布雷潜艇的杰作,也离不开华军飞艇对日军航线和动向的把握。此外,中国总情局在日本的情报网络,在郑宇一声令下也从休眠状态转入活动,日本的动员信息,军事计划,调动计划,编队信息,从各个渠道汇总,又经过整理和分析提交大本营。随着日本对辽东作战的展开,尤其是明治天皇亲临前线,日本在下关的大本营和前线之间的电报往来频繁,中国的密码破译部队也逐渐掌握了一部分编码规律,乃至暗语的意思,这使华军潜艇的布雷行动更是神出鬼没。

至于狼群……由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目前的水准还有差距,而潜艇和鱼雷的性能也有缺陷,再加上日军的反潜护航,提前暴露并非上策,倒不如趁夜进行布雷作战,也便于潜艇部队在决战中发挥作用,

大清国现任“皇帝” 载沣倒是有些开明,没有恢复八旗体制,而是全盘照抄日本体制。不过,这些人手里的权力也实在有限,无非是给日本人跑腿。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日本满洲军的军管体制。

在日本兵的刺刀支持下,前清余孽凶狠地强迫中国居民抢割未被烧毁的秋粮。日本人颁布的政策说允许留下半年口粮,但实际上只留了三个月,其余都被旗人老爷中饱私囊。现在黑市上粮价高得出奇,高价出售之后正好收购些金银细软文物之类,再给日本军官分润点好处,一份家业不也就置办下来了?甲午年爷爷们倾家荡产,这个肯定是要着落到这些汉民头上。

郑宇也派了骑兵部队向日占区渗透,打击日军后勤运输和兵站体系,宣传帝国军队很快就要打,要求民众不要采取过激行动,只要不出卖同胞,一切在敌人逼迫下采取的行为都可以谅解。对各地方自组的所谓维持会,伪满政府,帝国政府的原则很简单:第一,不予承认;第二,出卖同胞者一定严惩。

----------------

中日双方最重要的焦点,还是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