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科举为官指南 > 科举为官指南 第17节

科举为官指南 第17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写完之后,看了一会,发现也没有什么好改的,于是就直接在考卷之上写了。

写完之后,杨云清一点都不想继续待下去,赶紧利索的收拾了一下东西,直接摇铃交卷。

杨云清出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了巡考的学政周大人还有陆知府。既然已经遇上了,自然也不好躲过去,杨云清他便拱手冲二位大人行了个礼,因为现在正在巡考,二位大人自然也不可能和杨云清这个考生谈论,所以就稍微点头示意了一下,就继续走了。

这样也正和杨云清心意,不用被叫过去谈话,所以他见二位大人走了过去,就加快了脚步,好快点从贡院里出去,回到住的地方弄点水舒舒服服的洗个澡,凉快一些。

杨云清回去是舒服了,洗完澡躺在藤椅上拿着一本前朝大家写的散文集悠闲的看着,四书五经还有那些试题都被放在了一边,他也就当是放松了。但此时贡院里还有的考生看到那最后一题的题目,正在那抓瞎,怎么都想不到那句诗出自哪里,出于谨慎,死活不敢下笔,在苦苦思索着。

怕水会弄到考卷上,杨云清他把白布小心放回去后,将手擦干了之后,才敢去碰考卷。

考卷上的第二道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只有四个字,题目是:“不以规矩”,但是事实上,往往题目字越少,它能提供的信息就越少,题目也就相对越难。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杨云清稍微思索了一番,就很快从脑海中筛选出了这四个字的出处。这个题目:“不以规矩”选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思考了一会,杨云清很快就找到了落笔之处,他直接抓住原文中的“明”和“巧”展开论述,然后直接以“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此句巧妙破题,直接点了题目:“不以规矩”四个字,说道为什么有人会“不以规矩”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明”和“巧”罢了。

接着在起讲之中直接开始分析规矩:“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也”其中“舍旃”就是“舍之”的意思,但是考虑到声调的问题,杨云清直接用了“舍旃”。

第36章 考察 过了两个时辰左右后,……

过了两个时辰左右后, 王向松和李高朗也相继回来了。王向松还罢,这次发挥虽然没有超常,但是也还算稳定, 也还有一点考中的把握, 但李高朗面色就有些不好了,看上去有些失落。

“云清, 这次那句诗你知道他的出处吗?”李高朗一见到杨云清就上前问道。路上的时候,他遇见了王向松, 两人也交流了一下, 只是两人都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 所以李高朗才想着问一下杨云清, 看他知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接着就把他关于这句诗出处的猜测说了一下。

然后杨云清又用了些排比,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大概意思就是:大到天地,小到人的衣服,都要有一定的规矩。作为一个在现代经历过高考,写过无数篇议论文的人来说,这个八股文也和现代议论文有些地方是类似的,所以后面杨云清又笔锋一转,按照他高中语文老师讲的,搞了反面论证,接着又用了一个假设论证将文章思想推入了一个高峰,“诚如是也,则必有以代规而后可……虽明与巧有出乎规矩之上,如规而不规何如矩而不矩何”

最后结尾来个总结,如此一篇文也就算是作好了。花费了一会时间改了几处词句,杨云清便没有犹豫,直接将这个第二篇文章誊抄到了考卷上。誊抄完之后,这个时候,才刚刚过了中午没多久,大概是一点到两点之间吧,现在杨云清他也只剩那最后一首诗了。

这次杨云清就随手拿了考篮之中早已干了的白布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然后就直接看向最后一个题目了。

最后的这个题目是“赋得‘云补苍山缺处齐’,以五言八韵为限,”,一般来说“赋得”都是摘古人诗句为题,然后要求考生借此作诗,但是杨云清他自从穿越过来之后,为了弥补自己在作诗这方面的不足,各种诗集几乎都看遍了,但是这句诗他是闻所未闻,这种情况下,杨云清怀疑这句诗要么是出自某一孤本或者珍藏的典籍,要么就是这个出题者自创的。

这也不怪杨云清猜测如此大胆,毕竟科举考试中啥情况没出过?还好杨云清他此类诗还算精通,看完题目之后也没有被难住,心里推敲了一会,然后写道:“几处岚光缺,秦苍指顾间……”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